关于张居正如果出任地方官,是否具备基层行政能力的认真探讨
某乎看到有人说太岳一直在中枢,缺乏地方行政经验,如果当地方官无法胜任。虽然,由于当时制度,翰林编修除非重大过失或BUG,不可能外任地方官,没有验证的机会。但我对这种假设并不认同。
1 从成长环境来说,他并不是书香门第不食人间烟火,而是下层军军户家庭,直面底层社会。
外部大环境方面,他成长的荆襄地区当时社会矛盾集中,藩王,土地兼并、流民、重税等问题都突出。于此同时,荆州府江陵当时是重要的商贸港,五湖四海的三教九流在此聚集中转,给他提供多样化的见识空间。
个人成长环境方面 ,他12岁中秀才以后就和知县、知府交往频繁,并成为湖广巡抚的忘年交。他的授业恩师李元阳先后任分宜知县、江阴知县、荆州知府。小张在基层官场的亲历见识从那时就开始积累,这些官场多年的人还会传授他亲身经验,比常人20多岁中进士靠自己摸打滚爬的起步早了很多,也少走了弯路,所以小张进入官场以后几乎一路火箭上升。
举另一个正面例子,小张的嘉鱼同乡方逢时,虽然中进士当知县才19岁,但方家在当地经常和官府打交道,所以小方耳濡目染,知道基层社会的治理,一当知县就明达果决,兴利除弊,政务能力强,几十年的老吏都不能及。
另一个直接佐证是小张16岁中了举人以后就成为辽王府的座上客,这位辽王的不按常理出牌,暴虐荒唐,喜怒无常,草菅人命是有详细记载的,小张当时和他地位悬殊,但出入王府一直和他保持良好的表面关系。如果按照某种记录,在辽王灌酒杀死他祖父以后,仍能够保持表面良好关系频繁来往。
进士里面固然有一些象牙塔的两脚书橱,但小张显然不属于这一类人,他十几岁时表现出的混社会能力就很强。
2 从个人兴趣来说,他十几岁就喜欢看社会治理的古代典籍,还因此荒废八股耽误了一次会试。20多岁进入翰林院以后,不满足于当“词臣”,而是留心政务,利用工作条件阅读了大量内部文件。遇到有人从地方出差回来,他都主动去请教,记录地方人口、地理、经济、军事等情况做好记录。
三年归休期间,他也不是过着的书斋生活,而是种地,兼做社会调查。
他的《杂著》里记录了官吏敲诈盘剥的手段,对社会认知很透彻。
3 从实际效果方面看。他20多岁写的《论时政疏》准确指出社会弊病,后来的《陈六事疏》进一步发展。
同时,他对具体政务也相当了解,很难被糊弄或误导。比如谭纶给他打报告修筑城台,他从几句话就能看出问题告诉谭纶。弊病。万历六年在几千里之外能准确指出辽东捷报的漏洞,而其他人都没看出。
虽然说行万里路,但也并非见得越多就自然越有见识和能力,在基层一辈子,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能力平平的例子每个人身边都有。而他就做到了在主动实践的基础上思考,总结,归纳。
评论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