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元美的小湖笔

封印物品,等级 0 - 014

一只存在自我意识的湖笔,经常写下某些古怪的东西,初看往往是四百年前明朝的资料

危险:极高

接触超过5分钟即对携带者造成同化影响,严重时,将使其失去控制并不断得开始“赞美大明”

需要在一个管理员或三个博主认可监督下使用

从点校《首辅传》说起一些感言

    首先迟来祝贺 @prophet  校注的《首辅传》完工,并于9月份在版权中心登记,预备纸质书出版。


     明人王世贞的《首辅传》这本书之前没有标点版本,为方便明圈同好们阅读,大家之前陆续自发做了一些。今年3月份prophet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全书系统整理,历时几个月,十几万字,自己排版封设,成书电子版无偿共享。这是一件好事,然而过程中不停找上门的小风波也始料未及。


      虽然发难的几位借题发挥,并全程带着情绪一边倒,对事实进行了再加工再描述,已失客观讨论的基础,但其中的深层原因自然不是发难者声称的那样琐碎化、表面化。发难者把这微不足道的事命名为“点校事件”,折射出真正关心的利益所在。正如大礼议事件,夺情事件,一切号称的意气之争,道德之争,本质都是触动利益之争。


     作为学科而言,文史的上限高,但进入门槛相对来说较低。如想涉足数学物理,基础的微积分都不学,根本不得其门而入;如想涉足乐器绘画,却没有至少几年的系统训练,也是痴人说梦。而文史则相对来说入门友好,随着网络化、电子化发展,对有兴趣于此的大众来说,昔日遥不可及的典籍也可略窥一二。这对文史本身是一件好事,但日渐被打破的垄断,客观上也造成某些从业者的不安。


     典型例子就是今年夏天一位古建筑爱好者在故宫写生房梁纹样时,一位故宫的研究员走过来严词制止,说这是内部学术资源,不允许外人研究。这不是孤例,有些图书馆的研究员把持馆内古籍孤本数十年,以供自己发独家论文,不允许任何其他人阅览。


      文史以立论为大家。面对日益被打破的书籍资源垄断,行业内的佼佼者对此不焦虑,因为他们的思想并不是别人可以复制的。而在文史业内,自身学术能力在同校同学中不出色,靠寻章摘句为吃饭本领的人,面对这种情形,确实感受到了不安和担忧。


     若说之前还是隐忧,当活生生的例子出现在面前,目睹非文史专业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涉足此行,甚至无偿分享——哪怕和自己的方向并不相关——内心的焦虑再也按捺不住,又因为颜面无法直言,天性亦不信会有人如此无私分享,于是四处借题发挥,一而再再而三,也在情理之中了。 



     然,“劣币驱逐良币”这种担忧说辞也有可商榷之处。 

     首先,“劣币”和“良币”,需要第三方来定义,并不能自引为“良币”。

    其次,经济学也是个有一定进入门槛的学科,随口听来的名词有其适用领域,并不能当万金油。“劣币驱逐良币”(即“格雷欣法则”) 提出于古老的16世纪,适用于金银复本位制下,当进入凭借信用基础的不足值货币阶段,此法则并不普适。

     最后,即使在“劣币逐逐良币”时期,劣币大行其道也是指流通领域,而“良币”占据收藏、储藏领域。如万历初年铸的一批万历通宝因其足值、精美,至今在货币收藏界享有盛誉。推而广之,若立志成为业内认可的“良币”,当摒弃浮躁和闲气,凝心发奋在专业领域进取,未来可期。到这一步,也无需担心学术垄断被打破影响自身利益了。



     一个物理从业者不会逢人就让他解高能物理题,一个专业舞蹈演员也不会跑到大街拉着路人比软开度,懂得专业是本分,若专业都不出类拔萃,更应精修。自恃专业有一二技能在手,跨圈挑战,纵使胜之也不武,输了更是无趣。

      风物长宜放眼量。自勉并再次祝贺。


     

    

    

     

评论(1)

热度(76)

  1.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