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元美的小湖笔

封印物品,等级 0 - 014

一只存在自我意识的湖笔,经常写下某些古怪的东西,初看往往是四百年前明朝的资料

危险:极高

接触超过5分钟即对携带者造成同化影响,严重时,将使其失去控制并不断得开始“赞美大明”

需要在一个管理员或三个博主认可监督下使用

关于明代腰带的DIY准备

by prophet

做完官袍、上了补子后,没有腰带怎么行!

(说到补子,最后还是放弃了自己绣,绣了半个月了证明我就是没有刺绣天赋,叹气。给绿袍选择了t上27*27的纯色补片,但明朝正规的补子大小是40*40 - 50*50 cm,我准备做第二件大红袍时,再用此大小)


总之,我开始研究如何DIY明朝腰带——t上的实在是不中意啊,想要玉石款的


《大明会典》:

革带佩玉,长三尺,大带素白朱里,两边用缘,上以朱锦,下以绿锦


一开始,大明的腰带还分为实束+虚束的功能,比如经常看到唐宋朝的画像里腰带有上下两根就是这个缘故,不过,后来随着腰带变长,就只剩下虚束功能了。

——端着拿就行,也就是“带宽而圆,束不着腰”。靠圆领上的带襻,虚悬于腰部。



查了一下明朝腰带的型制:首先是14-20个玉片。14个是明初,到后来逐渐稳定为20个。

张自烈《正字篇》戍集銙字记载:

“明制,革带前合处曰三台,左右排三圆桃,排方左右曰鱼尾,有辅弼二小方,后七枚。”


简单来说,按照我的理解,腰带有两段。

第一段更长是束在前面的,分别穿过腰的两侧,上面有13个玉片。

第二段是后面的,在两腰处,和第一段于内部连接,上有7个玉片。

两边分别穿起来后,第一段则会覆盖掉第二段,多出一小截,就是玉鱼尾。


20块玉片:

三台——三块,长长方方的一块,正中间。两块小长方形,两边。

圆桃——圆形的玉片,三台的左右,各三个,共六个。也有一些文物显示改用半月牙型的。

辅弼——长条形銙,在圆桃和鱼尾之间。

鱼尾——方头弧尾的长方形,也叫双䤩尾,第一段腰带的两端末尾。

七排方——后方腰带之间,七个长方形。




下面说玉石。

直接买和田白玉这种实在是囊中羞涩(而且还怕做废了被母上廷杖)

第一想法,就是准备自己找玉/树脂之类的玉牌,自己刻,反正钨钢刻刀买了好久了……

后来发现有几个出路:

    1直接找t上的古风步摇diy之类,有专门的玉牌/玉佩卖,超级便宜,单价1/个!!缺点是:形式固定、大小固定(直径在4cm的样子)。

    2买环氧树脂粉+模具,自己做;

    3好基友推荐了岫岩玉,价格也很便宜,也要自己雕刻


我准备两边都试试,反正有两件袍子,要两个腰带也很正常八😂


接着说穿孔,按照资料:


背面排方多有四对牛鼻穿孔、圆桃一般为三对、辅弼为两对至三对、铊尾四对至六七对不等。

旧制带板皆用金属丝穿缀,久之即易损坏牛鼻穿孔


也就是说,三条穿孔需要金属(金线),因为皮带比较厚,可以买专门的打孔器,也可以考虑缝制在黑色布面上,布面套到皮带上。

现在市面上金线还蛮便宜,不是很贵。皮带也比较好买,不赘述



大小,连接方法:

我查了一下文献,玉片的高度在3-6cm不等,长度在4-8cm不等,也就是说,宽度为5cm是比较适中的选择。

长度按照明朝来说就是三尺,早期是单撻尾革带,后期标准是双撻尾革带。

而连接的方式,则是在左右两侧,前腰带的内侧有一端副带,以用来和后腰带的带扣相连接,从而固定住。可以用现在女士皮带常见的叉扣解决……




姑且写到这里,去试试看了!等我做完了再给大家update


欢迎交流!!!


评论

热度(15)